傳唱台灣歌傳唱台灣歌◎民間歌謠時期在流行歌曲尚未在台灣發展前,台灣就已經有本土民間歌謠在老百姓生活中流傳,這些早期的民間歌謠,有些是先民渡台建臺初期,日積月累所留下的作品,部分則是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間小調,這些歌謠以農業時代生活上的點滴為主,將農村社會現象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反映其中,亦是先民用來表達思鄉情愁時,所吟唱的家鄉歌謠;早期熟悉的歌謠有「牛犁歌」、「飲酒歌」、「天黑黑」、「台東調」、「勸世歌」、「做人的媳婦」、「丟丟銅仔」、「喔槓槓」、「搖囝仔歌」、「六月茉莉」、「桃花過渡」、「病子歌」、「五更鼓」等等。◎1930-1945一九○一年電影首度登陸台灣,而當時電影的來源多以日本為主,中國次之,其他各國的重要影片也曾上映過,早期的電影是不會發聲的默片,完全依靠字幕說明或辯士(解說員)在旁講解;而影響台灣流行歌曲發展的是,一九三二年上海聯華影業製片印刷公司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輸入台灣,片商為宣傳影片,便找來擔任電影辯士的「詹天馬」,依電影內容寫成歌詞,由同樣是辯士的「王雲峰」作曲,創作了一首同名的歌曲酒店打工來宣傳電影「桃花泣血記」,這是第一首流行的創作台語流行歌曲,由歌仔戲出身的純純主唱。 台語流行歌曲在市場受到肯定後,唱片業者便跟進投入流行歌曲的創作,這時期的唱片公司有「哥倫比亞唱片」、「博友樂唱片」、「泰平唱片公司」、「勝利唱片」、「日東唱片」、「東亞唱片」等等。從一九三二年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至一九三九年,製作出版的知名流行歌曲有︰桃花泣血記、一個紅蛋、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碎心花、滿面春風、河邊春夢、青春嶺、白牡丹、悲戀的酒杯、三線路、送出帆、四季紅、農村曲、桃花鄉、南都夜曲、滿山春色、阮不知啦、港邊惜別等等,在短短的幾年中,這些歌曲,便將台語流行歌曲推到了高峰。 可是好景不長,一九三七年日本蓄意展開侵華行動,隨即對台灣施行了各項高壓政策,並下令禁用漢文,流行歌曲的景況不再,爾後在日本「皇民化運動」之下,流行歌曲首當其衝,唱片公司也紛紛歇業,至此發展中的台語流行歌曲,被迫暫時劃上休止符。◎1945-1969台灣光復之初社會重建,老百姓為了生計,各種討生活的行業紛紛出現,而敘述這些行業的歌酒店兼職曲也開始出現並流行,這些反應當時社會生活的歌曲,幾乎是另一種台灣文化的表現。 台灣光復後行業歌曲開始出現,首開先鋒的應是由張邱東松於一九四六年在台北市中山堂所發表的作品「收酒矸」。此外,張邱東松於一九四九年再次發表新作「燒肉粽」,該曲可稱為行業歌曲中的經典之作。 早期行業歌曲的創作除了張邱東松、陳達儒的作品外,還有一位相當傑出的創作者「郭大誠」。郭大誠一改悲哀怨嘆的印象,以輕鬆活潑、笑料百出的手法,將行業口白作為創作體裁,寫出一首首的行業歌曲。郭大誠所作的行業歌曲大至可分「流浪系列」和「糊塗系列」,流浪寫的是走江湖,如流「浪拳頭師」、「流浪補雨傘」等,糊塗則是學藝一半就想出來自立門戶賺錢,當然可以稱它糊塗師父,如「糊塗總舖師」、「糊塗裁縫師」、「糊塗半桶師」等;除了行業歌曲外,郭大誠還寫了「青蚵仔嫂」、「內山姑娘」、「內山兄哥」、「墓仔埔也敢去」等歌。 民國四、五十年代台語流行歌壇出現了幾位新的創作人,如呂泉生、張邱東松、楊三郎、許石、吳晉淮、葉俊麟、洪一峰、文夏等人,他們的努力使得台語歌曲能夠澎湖民宿繼續傳承。這時期的歌曲主要有:1945年搖嬰仔歌,1946年望你早歸、收酒矸,1947年苦戀歌,1948年補破網、異鄉望月,1949年杯底不可飼金魚、風雨夜曲、黃昏再會、燒肉粽,1950年母阿喂、青春悲喜曲,1951年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1952年孤戀花,1954年秋風夜雨、思念故鄉、為著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1955年鑼聲若響,1956年春風歌聲、漂浪之女,1957年秋怨、三聲無奈、關仔嶺之戀等等。這個年代的末期則以洪一峰作曲、葉俊麟作詞的歌曲最為出色,二人所合作的歌曲有「舊情綿綿」、「思慕的人」、「淡水暮色」、「放浪人生」、「男兒哀歌」、「寶島四季謠」、「寶島曼波」、「何時再相會」……等。 同一時期台語電影也開始蓬勃發展;台語電影自一九五五年臺灣自行拍攝製作了第一部台語片「才子西廂記」後,整整發展了二十五年的台語片。也間接的和流行歌產生曲密不可分的關係。初期的台語電影常以流行歌曲來編故事,如1956年的「雨夜花」,及後來的「補破網」、「桃花過渡」、「何日花再開」、「夜來香」、「雨中鳥」、「海邊風」、「心酸酸」、「苦戀」、「港都夜雨」、「燒烤月夜愁」……等,這些電影的插曲紀露霞幾乎包辦了幕後代唱的工作。而與流行歌曲關係最熱絡的,應該是後期台語歌唱片的流行,這種以當紅歌星主演的電影,如文夏、洪一峰、黃秋田、葉啟田等。五十年代台語歌曲出現大量使用外國歌曲填詞的”翻唱歌曲”,許多歌曲為求降低成本,紛紛以日本歌曲填上歌詞,甚至連歌詞都是直接翻譯,這類歌曲較為流行的有「孤女的願望」、「黃昏的故鄉」、「媽媽請您也保重」、「悲情的城市」、「可憐戀花再會吧」、「臺北發的尾班車」、「送君情淚」、「落大雨彼一日」、「離別月台月台票」、「送君情淚」、「戀歌」、「紅燈青燈」、「可憐彼個小姑娘」、「人客要求」等,這些歌曲幾乎搶走了當時台語歌曲的地位,雖然這類歌曲的興起,再度熱絡了台語歌曲的流行,卻也嚴重壓抑了創作歌曲的發展。 一九六二年台灣電視誕生後,國語歌曲在歌唱節目的推波助瀾下,成了流行音樂的主流,群星會更成了這個年代國語流行歌的代名詞;而在台語歌曲方面,則因教育體系對語言的壓迫,及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下,幾乎沒有發展的空間。◎ 1970-1980一九七0年3月2日「雲烤肉食材州大儒俠」史豔文在台灣首播,一連播出了583集,曾創下高達97﹪的超高收視率,那時,中午12點一到,街上出現「農人不下田、工人不上工、學生不上課、計程車不載客」的萬人空巷奇特現象,所有人都圍在四腳電視機前,準備觀看史艷文的播出,當時史艷文幾乎成了台灣人生活的共同重心。「雲州大儒俠」的轟動,使得布袋戲成為六十年代的流行文化,更成為台灣人共同保有的一份記憶;躍上電視頻道演出的布袋戲,在七十年代風靡了全省各大街小巷,當時布袋戲相當受歡迎,所以搭配戲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很快就走紅,這類歌曲也是台語流行歌曲發展中的一段插曲,較熟悉的布袋戲歌曲如邱蘭芬唱的「苦海女神龍」、葉啟田唱的「冷霜子」、方瑞娥唱的「黑玫瑰」等,這些隨布袋戲所創作的流行歌曲更成為當時通俗文化的主要產物。 一九六九年中國電視公司成立,由於當時電視綜藝節目具開發潛力,隔年由任職於中視的製作人顧英德,向歌林電器公司提出「金曲獎」節目企劃案,該節目順利於一九七一年四月在中視頻道播出,由洪小喬主持,節目以鼓勵大眾創作、演唱自己的歌曲為宗旨,金曲獎對外公開燒烤徵選歌曲,再由觀眾票選及評審的評分來決定創作的名次,當時金曲獎入選的歌曲雖以國語歌曲為主,但少數入選的台語歌曲更先後聚集了多位台語詞曲作家的參與,如周添旺的作品「西北雨」、「心內事無人知」、「花前秋月」,葉俊麟作詞的「悲情孤戀影」、「初戀的滋味」,郭金發的「勸回頭」,周宜新作詞的「飼鴨姑娘」,葉忠良作詞的「三更半瞑捉水蛙」,徐品榮作詞的「送君珠淚滴」等歌曲。另外陳達儒、楊三郎、吳晉淮、林文隆、黃敏、黃國隆….等也都陸續投入參與,雖然「金曲獎」只播了十八個月,徵選創作歌曲的做法,又讓台灣歌謠獲得重視,也重新開啟了創作歌謠的新歷程。 六0年代台灣歌受到當時環境的壓迫,在歌曲創作及發展上都受到相當大的影響,這種情形一直到七0年以後才慢慢的改善,代表歌曲如心事誰人知、相思海、針線情、向前走、苦酒探戈、愛我三分鐘、感情放一邊等。◎ 1980- 一九八二年由蔡振南作詞作曲,沈文程演唱的「心事誰人知」,再度找回台語歌曲在市場上的地位,它可以說是台語歌曲在語言政策鬆綁後,最能反應出大眾使用語言習慣的歌曲,雖然在風格上仍宿霧保有台語歌曲予人悲悽哀愁的感覺,但幽怨的曲調,細膩的歌詞,真實反映出老百姓的心情,而打動人心。唱片的迅速發展造就了百萬銷售成績的歌曲,台語歌曲受到市場的肯定,台語歌曲有了自己的新方向,這首「心事誰人知」的暢銷和受歡迎的程度,使台語歌曲再度受到市場的青睞,接著「一支小雨傘」、「相思海」、「舞女」、「情字這條路」、「愛我三分鐘」、「苦酒的探戈」、「針線情」、「愛拼才會贏」、「向前走」等歌曲大受歡迎,也再度肯定了台語歌手的地位,讓台語歌尋回了春天。 (本文摘錄自『台灣思想曲』一書) http://www.befun.com.tw/event4/index.htm發布單位:文化局發布日期:2009-04-18 台灣首張絕版黑膠曲盤數位化CD書發行【1930年代絕版台語流行歌】復刻永續傳唱 為了讓大家很容易就重溫原汁原味的1930年代絕版的台語流行歌,台北市文化局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前年底開始啟動了「保存聲音」的復刻發行計畫,以數位技術,將最具有「在地」風味的黑膠唱盤復刻發行,出版了「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CD書,18日在台灣歌謠一代詞人李臨秋故居前,在望春風巴里島、四季紅的合唱歌謠聲中,溫馨問世。未來大家只要透過CD音響或電腦播放就可回味留聲機時光的絕版台灣歌謠。 此次絕版台語流行歌的復刻計畫,共收錄李臨秋、鄧雨賢等優秀音樂前輩所創作的23首珍貴曲目,包含膾炙人口的〈望春風〉、〈四季紅〉、〈心酸酸〉、〈白牡丹〉等歌曲,這些由台灣人創作的早期流行歌深刻描寫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與心情,提供人們心靈慰藉,許多更是數十年來在整個華人社會傳唱不墜的知名歌曲,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復刻的新生,讓絕版可以永續傳唱,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在被稱為「台語流行歌曲第一黃金期」的1930年代,曾經有500多首的台語歌曲流行於當時的社會。然而,這些代表庶民生活結晶的作品,目前僅有200餘首被保存,相當可惜;經查訪,許多歌曲隨著收藏家珍藏蟲膠曲盤,散落在民間。復刻計畫策劃人莊永明強調,數位化1930年代絕版台灣流行歌的最重要意義是「原音重現、原詞出土」,30年代的台語流行歌曲,最可圈可點的是,用字詞遣字的明晰、句句力求押韻,最重要的,反映了民風,表現了人情。 文化局長李永萍表示,這個台灣首度啟動的曲盤數位馬爾地夫化計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曲目的選擇是首要課題,音質良好已絕版的「高齡曲盤」更是收藏家不輕易拿出的極品;此外,由於這些歌曲的創作家大半已經過世多年,確認版權的狀況、尋覓版權繼承人,進而獲得充分的發行授權更是一項挑戰。再者,這項在臺灣從未嘗試過的曲盤轉錄數位化的工程,也考驗著工程人員的專業與耐心,所幸,這些問題在各界的協助下都已克服,也讓台灣保存聲音及搶救記憶的文化計畫,向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為紀念台灣歌謠一代詞人李臨秋百歲,文化局特別規劃了三個活動,除了【1930年代絕版台語流行歌】CD書的出版外,還包括,4月22日即將登場【臨秋三唱】百歲紀念特展,及4月25日晚上於二二八紀念公園音樂台的【李臨秋紀念音樂會】。【1930年代絕版臺語流行歌】CD書相關購書訊息可電洽02-23897228分機335余先生。http://www.taipei.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9e992d5:3838&theme=&layout=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小額信貸YAHO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v98zvzqy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